XM外汇平台

为什么“信贷开门红”如此关键(2025年02月15日)

XM

在这个节点 ,一份亮眼的“信贷开门红 ”数据无疑比什么都重要。原因并不复杂:它能让市场在预期和叙事中反复博弈的层层虚像,变成实相 。

 空口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玄,我们还是首先回到数据本身。1月5.13万亿的信贷增量 ,其成色几乎是无可挑剔的:一是总量强,去年1月的开门红已经是天量,而今年1月 ,在春节前置和化债对存量信贷抵减仍然存在的情况下,仍能在同比基数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实属可贵;二是结构优:企业短中长期信贷同比更高、票据更低 ,指向了这不是冲量 ,而是实际的信贷需求回暖和企业信心的恢复。当然,还有锦上添花:1月广义政府融资也处于历史同期最高位置,给一个理应的财政大年开了个好头 。

(1月信贷结构)

为什么开门红那么值得重视?意义不仅在其本身 ,而更在它对宏观市场的路标价值。历史经验表明,它是春季躁动必不可少的催化剂,比如2019年。而巧合的是 ,下周似乎还有一个最高级别的科技企业家座谈会,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8年11月的那一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,近乎同样规格 。

历史呈现某种有趣的相似性。不过不同的是 ,在“开门红”和座谈会之前,今年的春季躁动已经出现了初步的势头。从表面上看,它来自中国科技的重估 、外资重新配置、对两会的期待这些叙事的共振 。固然 ,它们无可证伪,各有道理:科技前沿竞争的身位并未拉开、中国的成本和应用的优势值得期待 、中国经济的尾部风险阶段性明显缓解、头部科技股的估值也足够便宜……

或者更简单一些,我们可以这样对以上的叙述进行概括——这是全球市场对中美竞争相对优势的重新评估 。你可以对这些故事的持续性抱有怀疑 ,比如这几天市场的日内波动明显放大 ,又会引起分歧和焦虑。我们深知交易叙事,尤其是宏大叙事是一件很虚的事情:情绪盛极而衰,从无可证伪到无可证实 ,只需要资金视角的转换。

鲜活的记忆才过去不久:去年9月以来,每一次政策预期的快速发酵,事后证明都是一个了结头寸的窗口 。市场对政策预期的胃口被各路传言越提越高 ,在“买传言卖事实”的节奏中,士气也三鼓渐竭,就这样跌跌撞撞来到了春节前。

如今 ,我们可以后验地说:整个四季度,对于现实响应来说太早,距离决策窗口则太远 ,叠加外部的诸多扰动,调门和信仰并不是那么坚实可靠,这注定了它的高波动。不过 ,到了1月底2月初 ,市场终于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关键窗口:到这里,我们接近政策组合的决断窗口,也迎来了数据验证 。

DS的出圈和外资回流的故事 ,之所以被市场抓住大做文章、有了第一波“主线行情 ”,不仅在于其内质的良好,也在于市场有了接纳 、青睐这些故事的内在条件。而一个扎实的信贷开门红 ,坐实了其中一个关键的验证:去年9月宏观政策转折以来基本面的“正反馈”确在成形,这将是市场无法忽视的一个信号。

借围棋的术语说,我们不仅有棋盘中心看似厚实的“外势” ,还有了金角银边上一块“实地 ”;而借《哪吒》的剧情,这就是给不定的魂魄“重塑肉身” 。或许还会有人问:不还有贸易的问题吗?不还有“两会”开牌的未知吗?没错,它们的答案确实未知 ,这是我们投身市场之时必须承担的风险。不过我想,我们可以对此做出一些中性、可控的假设:

对于前者,在元首会面的窗口期前可能不会有明显激化。目前可以观察到 ,白宫着重对盟友的“先大棒后萝卜 ” ,而对其余国家的策略则可能会反过来 。而这之后的二三季度事情可能会出现风险反复:各项调查开始落地,extreme pressure开始成形,届时更值得关注白宫平衡贸易赤字的决心和风险。

对于后者 ,我没有额外的信息,更多维持我在《收之桑榆:探索2025年的宏观可能》一文里对一个“有效 ”的财政目标门槛的中性判断,进而进行观察、验证。近期大家猜测的一个核心分歧在于 ,宏观和市场情绪的改善将如何作用到政策目标设定?是“见好就收”,还是“锦上添花”?

我更偏向后者 。政策思路的转变值得关注,在高调门的政策语言确认外 ,我们还要看到,这一转变基于学习效应,也根植于竞争大环境的变化——在极端的逆风开始转向 ,能够“积极有为 ”的时候,宜趁势而上 。这般道理,也是日本等国际经验最直接的结论 ,你懂 ,我懂,他懂。

而一场鲜明的开门红,也能降低预期的脆弱性和潜在震荡的烈度。试想 ,在一片悬空中,我们心中无“锚”,期待力大砖飞的数字 ,故事讲到N万亿,不怕多,就怕不够;而有现实的锚定和响应 ,我们就不必苛刻地博弈政策数字,而这同样能帮助市场在潜在贸易摩擦升级站住身 。

我想,综合以上可以看到 ,我们确实站在了一个关键的窗口面前,持续时间或至少在一到两个季度不等。你认为这会是一个不错的击球点吗?我想或许值得考虑。一场完美风暴已经找到了一块关键的拼图,仍在积蓄力量 。

而这里 ,我还想谈谈另一场可能正在形成的完美风暴 ,债。

我知道债券市场仍然很容易拿出“终局思维”——看,这些宏观政策克服不了地心引力;看,风险没有根本出清;看 ,货币宽松是笃定的;那么,只输时间不输钱,便是“每调买机 ”。以上这些都是长期牛市必然的产物 。不过 ,市场本身已经在发出危险的信号:最核心的就是曲线的平坦以及部分期限的倒挂。

我们这里抛开对宏观“终局”的争论(在这一点上,不同观点的朋友很难彼此说服),也且不谈技术图形。只站在债券“负债驱动”的维度 ,最核心的支撑逻辑在于:居民“安全资产荒 ”+信用创造低迷+流动性闸门宽松 。但我们可以考虑:

居民“安全资产荒”的本质是资产重新配置,来自动物精神和财富效应的消失,那么风险偏好的进展 ,终究会作用到资产配置的行为,哪怕不是立刻,也将有累积效应;

信用创造的低迷受到了“开门红”的直接挑战;而宏观上 ,造成此前“失重感 ”的核心——财政缺位已经明显得到修正 ,财政支出同比在24年四季度快速回升转正,在验证效果前继续说“政策无用”,是否有些先入为主?

流动性的闸门是否只有宽松一种选择?我想 ,从近阶段央行这个“守门人”的动作来看,至少阶段性的答案并不明确。前些天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货政报告中,央行“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 ”和“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 ”两个表态 ,是值得咀嚼的。相比起之前,它们或许并不直接,但代表了潜在的另一种思路:控住短端 ,让“金融挤水分”后分层的流动性重新均衡,促进市场自发调整 。

在这里,我并不是根本性地否定“股债双牛”的可能:毕竟 ,如果去对标2019年,股债双牛确实是现实 。但在有一类资产已经明显抢跑 、性价比不足的情况下,“估值修正 ”运动不应该只发生在权益市场。

那么 ,这个修正以什么为限度?或许比较大的深度就是抢跑开始的原点——我们得知“适度宽松”左右的位置 ,然后重新考虑宏观场景和货币路径。“开门红”的意义,也在这里值得重申:真金白银的数据,是对宏观场景的锚定 ,也是对预期的最好“纠偏 ” 。